《公屋.居屋.私樓》的背後價值觀

《公屋.居屋.私樓》來源:Open Clip Art根據Public Domain條款下使用

我相信有不少朋友都看過近來紅得發熱的短片,《公屋.居屋.私樓》。片中講述三個「男朋友」第一次上「女朋友」吃晚飯的故事。

第一個故事中的「男朋友」是住在公屋,沒有自己的屋子,結果遭遇「女朋友」的媽媽(伯母)冷待,不久更與「女朋友」分手。

第二個故事中的「男朋友」是擁有自己的居屋單位,結果得到伯母的禮遇,更覺得伯母很健談的。

第二個故事中的「男朋友」是擁有自己的私人屋苑單位,就受到盛情的款待,之後「女朋友」的關係更有進一步的發展。那是三個故事中最好的。

表面上這段短片說出了年輕人要成家立室,必需先置業。沒有屋子就會遭伯母的白眼。那當然是反映香港年輕人的置業困難。其實,也說出了港媽心態,她們只是想為自己女兒找一張長期飯票。儘管如果香港沒有置業困難問題,伯母就會看男朋友的職業及社會地位,只是潮文的題目變了《醫生.工程師.…….》。

我也曾經聽聞長輩的第一次見伯母經歷,也是戰戰驚驚。不過,大多只是擔心女兒嫁錯郎,關顧所的都是圍繞著人品,有沒有上進心的。但是在八十年,香港經濟起飛,多了一大班中產家長,而且只是有一至兩個子女。物質豐富,子女數不的,所以可以把自己最好給了他們,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給他們。使他們生活無憂,從少就替他們作出最好的安排,為他們選擇最有名氣的學校就讀,為他們的人生作最好的保證。這樣一切都就以前的不同,整個社會也不像我們的上輩般單純。

到了這個年頭,這班八、九十後已經長大成人,甚至要成家立室。那班港媽們要為他們的女兒安排婚姻大事,如同當年選名校般,要找最有名氣的,要為女兒的物質生活提供保證。他們的安排從始至終都是如此,也是要一個保證。

在某個年頭,有人會願意與一起共創美好生活,為置業而一起努力。在這個年頭,是要保證。